清晨的潘家园旧货市场,和清末年间的某个凌晨相似,乌漆麻黑的天儿,“穷人打燃火石,富人提着灯笼,悠悠晃晃的人影穿梭停走,鬼鬼祟祟地交头接耳”,大家来这里干嘛呢?——寻宝呗!
人们管这个气氛诡异的集市叫鬼市。鬼没半只,鬼气倒是先有了!据旅游资讯了解,鬼市的兴隆得益于家道败退的清廷遗贵,那时候大家变卖祖上留下的物件糊口,但因为丢不起面子只能早起摸黑出来,一些梁上君子也带偷来的宝物销赃,于是慢慢在崇文门、德胜门、宣武门外一带形成了气候,沿袭而成“鬼市”。百年之后,在这个九十年代初兴起于“潘家窑”的现代“鬼市”,人们开始正大光明地兜售“宝物”。
初入潘家园,很容易被琳琅满目的小物件“唬住”,看见什么都觉得和自己有缘,只要价钱合适,恨不得统统搬回家。多逛几次,又有了新觉悟,毕竟都说“现在还哪有什么宝贝可淘”……可到底什么样的东西才算宝贝呢?这个问题,智者见智。
能让你以贱价收入囊中,又一夜致富的“宝贝”,几乎没有;但一眼就能瞧上,让你拔不开步子的“宝贝”还有很多。而它们不一定价值连城。尤其是一些老北京的精巧物件,以前遍及街巷,现在出产甚微,几乎要失传的手工艺品。在潘家园,往往能以最公道的价格揽入怀中。
只知“苏、粤、湘、蜀”而不知有“京绣”
四区十四、十五排,有几户卖老绣片的摊子,摊主李孙美从广西来,做了十几年的京绣生意。她这里的手工老绣片价格从300-1000元不等,机绣的就便宜许多,是手工的或是机器的,李孙美都会坦言告诉偶尔上来询价的人。
京绣作为“燕京八绝”之一,曾和现在“四大名绣”中的“苏、湘、顾”并称为四大绣,而现在人们只知“苏、粤、湘、蜀”而不知有“京”。在清代以前,它是供奉宫廷、帝王、侯爵服饰的“宫绣”,直到清末才传入民间,许多图案也更加名俗化和贴近生活,而针法、色彩、传统图案都透着宫廷气质,不明觉厉!而且过去的京绣选料考究,都喜欢下血本。
现在依然有少数手艺人在做京绣,只是“工”太贵,售价便宜的小商户根本请不起,于是潘家园像李孙美这样的老商家,都是去北京郊区收各种老衣服、被面等,有些可以直接拿来卖,有些就从旧面料上剪下来,重新加工,做成桌旗、抱枕……只是像这样的绣片也只能越来越少。
记忆中的景泰
过去来北京旅游的人,几乎都参观过一个地方,并买过那里的东西——老北京景泰蓝厂的景泰蓝。现在景泰蓝厂早已关张不再生产,只是很多旅游商品店依然在售卖号称景泰蓝的景泰蓝,那质量,真是次极了。
潘家园丙排35号的诚寳斋是这里唯一一家销售传统景泰蓝的老店,店老板是位上了年纪、专业谦逊的老头儿,对于景泰蓝这些年的发展和遗存熟悉地就像自家后院。他说现在店里的小物件都是二三十年前老厂子的工人手工做出来的,从题材和用途都看得出,“现在这些都没人做了,别看一个小玩意三五百,现在做一个还不够工钱的”,说着指着一个小瓶,“谁还会给这么个小瓶子仔仔细细地镀上2克金子呐……”。
现在给店里供新货的多是一些制作景泰蓝的艺术家,其中不乏张同禄、霍铁辉等名家的大师级作品,价格也并非高得离谱哦。
“天下第一掸”什么概念
位于潘家园丁排85号的天下第一掸,是一家祖传做鸡毛掸子的老字号。你也许很难想象会被一把鸡毛掸子给迷住,而路过这里的大多数人确实被鸡毛掸子们勾去了魂。
这一只只亭亭玉立、精神抖擞的“天下第一掸”,由王氏宝掸的现在的大当家王磊传承,问到这门手艺到底传了几代人,王磊觉得久远到可以用“摇摇头”来回答。
他家生产的掸子把把经久耐用,从不掉毛,掸顶的位置比别家的厚实而牢固。由于不适用黏胶法,一是防止虫咬;二是方便水洗;若有人为破坏的断线,还可以拆开修复。掸子的羽毛用天然一级平拔的鸡毛,油润而柔韧度高,而且连鸡毛的长短、厚度都是严格按照比例来做,排毛的过程相当细致。仔细瞧上边的鸡毛,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条直线。
脑补买一只鸡毛掸子,回去传家的画面……闲暇时,还能掸掸书柜、墙角、家具上得灰尘……传统、实用、高贵,真是件令人得意地宝贝!
于是,去潘家园能收获什么样的宝贝,全看你的心里盼着什么。古董不见得有,也闹不明白,但是对于这种现存于世,还能淘到的老手工艺品,也乐得一个稀罕!要旅游指南小编说呀,它们才是活着的、值得你寻思的宝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