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上博埃及展火热看文商旅协同赋能

本文转自:中国旅游报

  □ 叶巍岭 陈 晨

  据《新华每日电讯》报道,上海博物馆“金字塔之巅:古埃及文明大展”(以下简称“上博埃及展”)从2024年7月19日开幕至2025年8月17日落幕,吸引277万人次中外观众,收入达7.6亿元,创下了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参观人数、总营收和传播总量的世界纪录。与此同时,上博埃及展带动城市综合消费超350亿元,拉动城市消费比例高达1∶48。

  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“双效统一”的发展。近年来,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,在跨要素、跨行业和跨平台融合三个方面均有发展。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成员——博物馆承担着充分挖掘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,通过产品创意、技术创新进行文化转化的重任。

  以上博埃及展为例来看,这场展览是一场博物馆营销突破传统边界的生动实践。从文物的多维呈现到文创产品的创意转化,再到联动城市文商旅资源的生态构建,完整演绎了博物馆的运营管理从“文物展览”延伸到“文创产业”再延伸到“文商旅联动”的路径。

  在文物展览方面,上博埃及展突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,以“叙事化策展”重构观众的文化体验。策展团队充分挖掘古埃及人的“永生”信仰,并以此为主线将文物分为“文明的曙光”“法老的世界”“来世的信仰”三个单元,通过场景化复原(模拟法老墓室的幽暗灯光)、多媒体交互(扫码观看木乃伊制作动画)、沉浸式音效(穿插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乐声),让观众从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解读者。这种对展览内容的体验式重构,本质上是将文化价值转化为多维度体验——环境体验、参与体验、教育体验、智能体验,为后续的商业转化奠定了基础,并印证了体验经济理论中“从服务到体验”的价值升级逻辑。

  在文创产品创新方面,上博联合外部优秀商业化团队,进行跨界合作,将自己在文创IP塑造上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。上博埃及展推出1200余款文创产品,覆盖潮玩摆件、饰品文具以及定制产品等。多数文创产品并非简单的文物图案复刻,而是深度挖掘古埃及文明符号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:从“绿脸棺”衍生出“赶走焦‘绿’”文创扇子,“打工人”因这个谐音梗而心动;“太阳因你升起”手镯、戒指创意源自拉美西斯二世对王后奈菲尔塔利的深情告白,穿越时空的浪漫引发消费者共鸣;根据法老条纹头巾设计的干发帽,走进了年轻消费者的日常生活。数据显示,展览期间文创产品销售总量超300万件。这生动证明了,当文化IP与商业产品形成“价值共振”时,商业收益反哺文化传播的正向循环便会自然形成。

  更能体现博物馆运营思路创新的是文商旅联动效应。上博营销团队探索“展览+X”创新模式,携手悦星游轮打造“上博号”古埃及主题游船;携手久事巴士打造“上博观展巴士”;携手东航推出“机票+门票”套餐;与热门商圈联手打造融合消费新场景,推出“一票享惠黄浦”等系列活动。值得一提的是,上博打造的“博物馆奇‘喵’夜”活动,允许观众携宠物猫夜游博物馆,在全球博物馆活动历史上也属首次。

  这种“一展带动全城”的模式,将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转化为城市的商业吸引力。无论是官方公布的各项数据,还是上海财经大学研究团队的抽样调查,都印证了这场展览文旅商联动的乘数效应。这是跨界营销理论在城市范畴内的创新应用,通过打破博物馆、商业、旅游的行业边界,构建起相互赋能的文商旅生态。

  当然,这场大胆创新实践的背后也暗藏着博物馆运营的许多挑战。文化IP的过度商业化可能引发“符号稀释”风险,表现为古埃及文明核心符号被剥离历史语境后的碎片化呈现,“稀释”了原有的精神内核。更现实的困境在于流量爆发带来的连锁反应:高峰时段,展厅内摩肩接踵,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核心展品前需长时间排队才能近距离观看;原本精心设计的沉浸式场景被嘈杂的人声割裂;文创商店出现抢购现象,甚至引发轻微争执等。总之,如何在商业热度与文化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,是需要博物馆持续关注和探索的课题。

  (作者单位: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)


(旅游责编:拓荒牛 )